检讨中国制造(七)——谁说制造业不赚钱?(二)
汇源公司创业起自山东沂蒙山区。1980年代后期,“要致富,种果树”成为沂蒙山区的发展思路,但由于交通、信息、加工业的滞后,丰产不丰收,有果卖不出。有的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成熟的苹果烂掉,有的干脆砍掉果树再去种粮。这促使朱新礼辞去公职创办了这家果汁厂。
1993年,第一批浓缩苹果汁生产出来了,朱新礼只身一人带着样品,背着煎饼去德国参加食品展。请不起翻译,就请朋友在国外读书的孩子客串帮忙;没钱吃饭,每天在宾馆用煎饼充饥。优质的产品连同朱新礼的真诚,终于打动了外国公司。第一批价值500万美元的订单拿回来时,许多人仍不敢相信这是事实。
1998年以来,各地政府、企业、甚至国外企业来找汇源投资、合作的络绎不绝。对此,集团内部曾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是审慎行事,稳所稳打;一种是快速出击,加快发展。正在艰难抉择的时候,朱新礼看到了长白山区那漫山的苹果梨,看到了山西右玉那殷红的沙棘果,看到了河北保定那一望无际的草莓,看到了征订那几十万亩柑桔林。这些年来,朱新礼带领着汇源集团,在果汁产业一步步延伸、扩展,先后在经济欠发达的河北保定、山西右玉、吉林延边、湖北黄冈、陕西咸阳、重庆万州等地投资建厂。
朱新礼的成功源于一种专注的精神。
在家电行业有两家令人佩服的专注型企业。一家是彩电业的创维。它是一家民营企业,开创人黄宏生是从厅级干部下海创业的,历经多次挫折。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价格战打得最惨烈的彩电行业,还能有效益这么好的企业。多少年来,创维没有银行贷款,这就是一般企业做不到的。我曾经做过详细研究,创维的投资回报率比行业平均高出4倍以上。创维为什么能够赚钱?创维销售额达到100亿元的时候,固定资产的投资只有4亿多元,而相同规模的其他彩电企业的固定资产有的已经达到50亿元,最低的也有20亿元。这种情况下,创维怎么能不赚钱呢?
黄宏生说,创维是靠做制造一分一分钱攒起来的企业,不会乱花一分钱,投资上特别小心。创维是彩电业甚至国内品牌家电企业为数不多的在香港上市的公司。上市时,我曾经向黄宏生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在国内A股上市。他说创维是民营企业,想在A股上市难度很大,成本很高。特别是A股太不规范,在A股上市心就躁。香港股市规范,对公司的国际化有帮助。2004年,一家国内大型家电企业上市,一下子融资近20亿元。上市的那一天,我正好在创维,跟黄宏生起这件事。黄宏生断言,这家企业从此要走下坡路。因为它看一下子能拿来这么多钱,做制造业多少年也赚不了这么多钱,接下来也就无心做制造了,重心就会落在资本运作上。这种事情对制造业企业来说是最坏的。果然,被黄宏生说中,那家企业在上市几个月后就宣布分拆上市,之后也走上了资本运营之路,企业也出现种种困难。
创维专注做产品有两个事例。一是,1999年比尔·盖茨到中国来,发布了维纳斯计划,就是今天的数字电视机顶盒,当时很多企业跟进,但几年没有效益,大多数企业就退出不做了。只有创维坚持研发,当数字电视普及的时候,创维的机顶盒就占据了国内1/3的市场,并且大量出口。别的企业再来做就晚了。另一个例子是,创维监视器也是国产彩电业中做出了品牌的,这是由彩电延伸出来的产品,但质量上要求更高,一年365天每时每刻不停机,不是一般的产品能达到的。
另一家是珠海的格力空调。去年我到珠海查资料,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1994年初的《珠海特区报》在同一天有两条报道,一是史玉柱的巨人集团被认定为广东省高科技企业,在头版,另一条是格力电器获德国GS质量奖,在2版。2001年1月30日,格力电器和史玉柱再一次出现在同一天的《珠海特区报》上,头版报道格力电器业绩步步高,2000年销售收入达到166亿元,利润3.6亿元。也是在那天后面的版面上,史玉柱以“珠海市士安有限公司”的名义在《珠海特区报》打出收购珠诲巨人大厦楼花的公告。那时的巨人集团已经从珠海消失了好几年。2008年格力电器净利润达到19.5亿元。
据说,有一年,格力集团董事长朱江洪到意大利考察,遇到一个客户抱怨格力空调噪音大,要退机。打开一看,原来是空调外壳里的一块小海绵没有贴好。这个由于工人操作不严谨而引发的质量事件,让朱江洪感觉遭受了“奇耻大辱”。尽管当时空调可以说是供不应求,他还是下令开始整顿质量。也正是这一块小海绵带来的“奇耻大辱”,使格力人萌发了“狠抓质量,打造精品”的念头。自此,格力人开始像修炼生命一样修炼质量。
格力还立足自主创新。2001年底,朱江洪带领公司技术团队到日本考察,看到日本企业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朱江洪提出,只要日方愿意提供变频多联空调技术,格力愿意在合作方式、市场资源分配等方面满足日方的要求,恳请与日本企业合作。尽管日本企业口头表示“以后再说”,但实际等来的却是“连散件也不卖”的无情回绝。5年过后,戏剧性的场面出现在珠海格力电器有限公司。先后有3家日本企业来到格力考察,并恳请并购合作,与5年前不同,这次坚持“拒绝”态度的是朱江洪。
朱江洪曾说,一个制造企业要真正实现自主创新,一定要弘扬敢于吃亏的“工业精神”,即一方面要在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方面多干实事、少说空话、长期作战,耐得住寂寞;另一方面,不仅要关注现实的消费需求,更要关注消费者的根本需求,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用企业力量推动社会发展,用实际行动对未来负责。
朱江洪还指出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缺失,至少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内外资企业享受不同的政策待遇,使得国内部分企业家急功近利、追逐优惠政策,而不愿潜心钻研经营和技术进步;第二,国家的相关出口政策没有对自主品牌和贴牌产品的出口实施差异待遇,导致自主品牌市场竞争力下降;第三,一部分企业家耐不住制造业的艰辛,经受不住其他行业的诱惑,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