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讨中国制造(七)——谁说制造业不赚钱?(一)

2007年和2008年,对中国企业来说是冰火两重天的感受。2007年,我们在泡沫中欢腾,似乎干什么都赚钱,运气那么好,但一到2008年,一场大雪灾之后运气顿失,泡沫破了,财富缩水。这两年的巨大落差给国家企业和中国人的经济学教育是深刻的,是最值得去细细品读的经济学教材。

2008年末,世界金融风暴袭来,一大批中小企业歇业关门。看起来这是金融风暴所致,有不少企业接不到订单了。其实,从2006年起,就有很多中小企业关门歇业了。那个时候干什么都赚钱,做制造太辛苦,不赚钱,何必呢?

房地产泡沫毁了多少企业?

2007年,最大的泡沫有两个:房地产和股市。

中国的股市就是一个大企业圈钱的场所,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我们实行的政策就是通过上市融资拯救大中型国有企业,这才有了多年的熊市。现在股市低迷,据说股民财富蒸发20多亿。当然,越是这种大起大落,有人越是可以赚到更多的钱。

如果说股市吸走了过去的钱,房地产就吸走了很多人未来的钱。如果说股市是监管不力,那么房地产却是错误引导。将房地产作为拉动内需的主导支柱产业是一种极大的错误。

房地产的泡沫化导致的一大遗患就是削弱了实体经济。银行和社会的资金也流向了房地产。有些中小索性关掉了工厂,投身房地产。

2009年5月起,经历了经济危机之后,中国实体经济还没有大的起色,但房地产却又起来了。“房地产正在拯救中国经济”、“现在不买房就是大傻瓜”、“企望房价暴跌是快乐的白日梦”等夸张性语言频出,“地王”一个个接连产生。

房地产业本来是应该能启动内需的,但却把老百姓的钱吸走了,把银行的钱吸走了,一般消费品的需求反而拉动不起来了,内需反被扼杀了。房地产业对实体产业的扼杀更是严重。很多企业被吸引到了房地产不愿搞实体企业了,心态变了,很多企业就这么完了。

深圳大大小小的国有企业过去都做房地产,经营出现困难了,就向政府要一块地盖房子,房地产成了挽救企业的手段,但是有多少企业被救过来了呢?1995年,深圳搞了一个百亿企业计划,13家企业被列入创百亿企业的名单,13家企业中后来只有康佳销售收入达到了百亿元,其它企业的一把手被抓了。现在还保留下来的企业大多是靠出租房子维持。华强北的那些国有企业,最初的时候都是制造大厂,那些厂房现在都出租给“山寨”厂做卖场了。上世纪80年代初,深圳市有一个名牌产品叫中雅床垫,是由港商和深圳的一家企业合办的,叫家乐家私厂,开始厂房很简陋,但生产的产品质量很好,曾经占据香港三分之一的市场,并且销往国内不少宾馆酒店,在东南亚也有一定的知名度,连续多年被评为深圳的先进企业。但后来,在靠近华强北的地方建了厂房盖了办公楼,就渐渐没有声音了。

我曾经做过一个比较,浙江民营企业做钮扣的,做皮带的,做领带的,做皮鞋的,做袜子的,做小家电的,一个乡镇就是一个特色产业镇。而深圳的农村都已经城市化,成立了股份制公司,却没有做起什么像样的产业。城区里面的村民就靠盖房子出租赚钱,离市区远一点的就盖厂房招租,这些深圳的原住民都当起了地主,靠出租房子衣食无忧,哪还有创业的念头。

美国经济的基础是制造业

2008年,全球经历了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普遍的观点是,这次危机是金融危机。表面看来,此次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就是美国房地产次贷引起金融危机,然后爆发经济危机。因此有人认为金融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行业,中国需要金融家来对抗美国的金融帝国,因此一本叫《货币战争》的书就十分畅销。大家都要学金融、做金融,世界经济成了金融的对决。

其实,这种认识是肤浅的。美国的经济危机本质上是产业危机,而不是金融危机。深究一下,为什么那么多美国人还不了住房贷款了?一种观点是说美国人的消费观念出了问题,这些人根本没有能力住别墅,住好房,而银行却造假帮助他们贷款买了房。其实,这些人还不起贷款,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工作或者失业了。美国的产业已经不能带动这么多人的就业。金融产业再大,也不可能让大家都去做金融,能够带来大量就业的是实体产业。

以中国改革开放后的这30年来看美国的经济,美国的信息产业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不但推动了美国经济高速发展,而且带动全球进入信息化时代。无疑,正是信息产来带动了这30年美国经济的繁荣。

看看美国这30年诞生了多少伟大的公司吧。芯片产业,有英特尔、德州仪器、高通;软件,微软是无人挑战的霸主;PC产业,有IBM、惠普、苹果、戴尔,互联网有谷歌、雅虎,进一步延伸到电信行业,有摩托罗拉和思科。在电子信息行业占据各领域第一位的公司,都是美国企业。

很明显,近些年来,信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拉动开始放缓,美国在信息产业的科技创新也开始滞缓。特别是包括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在内的其他经济体,信息产业的竞争力明显增强。美国苹果公司的ipod和iphone,都是目前世界上无与伦比的产品,但是它不但是由在中国大陆深圳的富士康生产,而且其中很多新颖设计也是来自富士康。现在的情况是,富士康把设计好的产品拿给苹果看,让苹果来挑新产品。

美国的金融等服务业还很强大,但制造业正在空心化,失去竞争力。这就是美国最根本的危机所在。

现在美国正开辟新的产业领域,目标选在新能源和生物工程,他们正在这两个领域加大投入,搜罗全球人才进行研究开发,以图在这两个领域占领制高点,以这两个新产业带动美国经济,让其重新成为世界经济的霸主。这就是美国人埋头在做的事情。

多年来,我们对美国经济有一种误读,认为美国已经放弃制造业,而以发展金融等服务业为主,这是美国成为世界霸主的原因。比如,联想就曾经说,美国企业把产品制造都外包了,制造外包是一种趋势,是一种高级模式。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联想2004年收购IBM在深圳福保税区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础,每年销售额在300亿元人民币以上,是IBM的独资企业。而且IBM的商用机等高级产品,也是坚持自己制造。IBM每年近千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制造业仍然占了很大比例。

我们看美国公司制造业的外包,还应该有另外一个视角:美国制造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他们曾经把制造做到了极致,把电脑做到了顶级顶端,这才把一些低级的制造外包出来,而他们通过制造所积累的科技能力能够延续的同时,也足以能够控制外包出来的低级制造。中美贸易进出口差额很大,但是美国就是不愿意放开高科技产品出口,这些高科技就是制造业的精华,他们连产品都不给你,更不会外包给你。这才是美国经济的核心。

有一种精神叫专注

2008年12月,股市传出股神马菲特买比亚迪的股票,一下子让比亚迪股票大涨,比亚迪汽车也成了市场新宠。比亚迪埋头开发电动车,那可是很难的世界级科技产品,现在终有成果了,连股神都看中了。这一年,比亚迪进入国内电子信息10强企业榜单。

2008年9月,可口可乐公司提出以约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报价高出市价三倍。有人计算,汇源集团董事长朱新礼,可以坐收起过74亿港元的股份出让款。74亿元,那可是真金白银的现金,不是股市上的约上富贵。尽管这宗收购案由于其他原因未能成功,但可口可乐最初提出的报价,着实让那些看不上做实业的人们吃了一惊。

2007年10月,《福布斯》“中国(内地)40富豪榜”出炉。除首富是碧桂园的杨惠妍之外,还有数十名房地产开发商也跻身40名富豪榜单。两天后,《胡润百富榜》上,房地产行业的大腕们再次成为大赢家。前十大富豪中有8位业务涉及房地产。由于股市大涨,上榜企业家平均财富增长一倍。一年以后,中国股市和楼市的持续低迷,让2008胡润百富榜房地产富豪财富缩水严重,拥有上市公司的房地产富豪,财富平均缩水60%。这时候,那些掉进房地产陷阱的人不得不后悔退出了制造业。谁说制造业不赚钱?看看的家朱新礼,不就赚大了。如果说比亚迪是高科技,做起来难,人家朱新礼做的不过是果汁,不也做得这么好。

待续……

 

上一条检讨中国制造(七)——谁说制造业不赚钱?(二)
下一条浙江双枪竹木有限公司精益生产项目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