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讨中国制造六——泡沫型企业模式剖析(下)
(续上篇)
为了挽回"科技"的名声,段永基最后一搏,果真投资了一个科技项目"CDMA",南方的这个项目投了25亿元,结果这个项目也失败了。
中关村银行担保问题也爆发了 。中关村出面担保贷款的那些公司不还人家的钱,银行追究中关村的"连带责任",将中关村告上了法庭。2003年,这样的诉讼就有5起。
2006年7月,《福布斯》搞了一个别出心裁的排行榜,段永基被列为"上巿公司最差老板"前五名。
2008年5月6日,中关村发布公告,通过定向增发方式,中关村将收购北京鹏润地产控股有限公司100%的股权。至此,黄光裕名下的另一重量级资产——鹏润地产将作价180亿元登陆A股。一旦最终成行,黄光裕身价将快速超越500亿元大关,并有望重新夺回"首富"宝座。10月, 黄光裕以63亿美元的净资产第三次被《胡润百富榜》评为中国首富,但仅仅一个月后,这个年轻的冒险家因涉嫌三联商社、中关村股票异常交易等案被拘捕。
从"琼民源"到"中关村科技" 再到黄光裕,中国资本市场的黑幕一幕幕上演,在富豪、"首富"们聚集财富狂欢的时候,股民屡被坑苦,血本无归。
缺钙的泡沫"巨人"
快速成长、多元化扩张、善抓机遇、市场营销、资本运作,这些公司和企业行为都没有错,但是如果过火过头,就可能出问题。特别是这样的企业往往忽略企业的根本——产品和制造,让企业失去了基础。
"老段1992年全面掌管四通后, 10多年来竟然在产品、销售、渠道、网络、品牌、技术上均毫无建树,这是他作为企业家最令人诟病之处"。媒体对段永基的这句评价既公道也深刻。
四通集团总裁杨宏儒也说:"四通集团乱投资,最多的时候,在包括食品、建材、半导体等不同行业内投资超过100家,而多数投资是失误的,导致整个集团运转体制上受很大影响。四通在整个电子业内没有明确的产品定位。四通没有一个产品主线。"。
四通是最有可能和能力在电脑领域里有所作为的企业,它当时的条件要比联想好得多。四通也有条件进入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等办公自动化领域。当时的四通打字机进一步延伸,就是电脑或办公自动化产品。
四通也进入过电脑行业。1997年9月,四通推出过"红宝石多媒体电脑系列"、"绿宝石教育电脑系列"、"蓝宝石商用电脑系列"、"蓝宝石专业电脑系列"和"钻石工作站系列"。但不久就不见下文,没了声息。
四通公司另一个问题是几乎没有做过什么制造。最初的打字机,是从国外进口产品,装上中文系统而已,最多是把几个大件组装一下。1989 年,四通曾经策划新产品2406打字机,目的是实现全部国产化,降低成本。当时,四通找到提供机芯的富士通,问如果四通一年买5万台能否降到150美元/台,对方说可以。这样又用这种手法,逐一找主要零部件供应商,在电源、液晶显示器、软盘驱动器、机壳和键盘上都进行大幅度砍价,总成本控制到360美元。四通还在深圳创办了打字机工厂——深圳索泰克。应该说,这一策划的初衷是不错的,但是三年开发下来的结果是问题一大堆。2406打字机研发的失败, 断送了四通的主业。
从此,四通空怀"与巨人同行" 的理想,走上了乱投资的道路,成为没有根基的"浮萍"企业,最终被历史抛弃。
1995年,史玉柱制定"百亿计划", 1996年的目标是销售收人60亿元, 成为国内最大的电脑企业。以此计划,巨人公司比联想规模还大10亿元。
1993年,伴随史玉柱的名气越来越大,巨人集团的业务也如同坐了火箭,急速上蹿。巨人集团先后在北京、深圳、上海、成都、西安、武汉、沈阳、香港成立了8家全资子公司,员工增至190人。这一年8月,巨人集团开发出M-6405排版系统、巨人财务软件、巨人中文手写电脑、巨人中文笔记本电脑等13个新产品。到了年底,巨人集团发展到了290人,在全国各地的全资子公司达到38家。集团在一年之内推出IT产品包括中文手写电脑、中文笔记本电脑、巨人传真卡、巨人中文电子收款机、巨人钻石财务软件、巨人防病毒卡、巨人加密卡等。几乎所有能够想到的IT产品,巨人集团都生产。只有290名员工的巨人集团却在一年之内推出了 13个产品。换句话说,即使这290人全都是技术开发人员,平均到每个产品也只有大约22个人,特别是在资金的投入上根本就没有多少,很难想象他们开发出的产品在技术含量、稳定性、实用性上能够具有竞争力。
1993年,巨人集团宣布进军电脑软件、生物工程、金融、房地产四大领域,有人对此表示了合理的怀疑。巨人的成立只有短短几年,现在一下子要同时发展四种不同的业务,所涉及的资金也为数不少,史玉柱是否有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去应付呢,史玉柱当时对此的回答是:公司拥有过剩的资金,在财政方面绝对不成问题。他说,"我们的资金主要是来自电脑市场。一个电脑软件售价约人民币1500 元,但成本却只需150元,所以利润相当可观"。150元的成本卖1500元, 这是多么诱人的暴利啊。
然而,电脑及软件业的高暴利维持不了多久。1993年10月,巨人集团在珠海金怡酒店召开第三届全国巨人电脑连锁会议,意想不到的是,订货额比1992年的连锁会议下降了 30%。而早两年,订货额是以200%-300%的速度增长的。对此,史玉柱开始产生了动摇。
史玉柱直到今天还在坚持暴利原则,对低利润的业务根本不屑一顾。软件和电脑被放弃是一种必然选择。
当然,史玉柱进入保健品领域后, 巨人公司接连推出了脑黄金、脑白金、黄金搭档"三金"系列产品,功能被吹得神乎其神,差不多成了灵丹妙药, 如果说史玉柱不重视产品或者说不重视制造,有人可能认为不妥,实际上,史玉柱保健品的症结就在这里。
一般人的理解,保健品是人命关天的产品,卫生、安全、质量之外,保健功能一定要好,这样的产品一定是高科技的,要经过多少实验才研究得出来。史玉柱的脑黄金来得却很容易。他有个大学同学留学美国,带给他一瓶美国的保健品,然后两人一拍即合,就经常在一起密谈,脑黄金就这么谈出来了。接下来,便是有关产品项目的报批,以及生产、卫生、宣传等等诸多繁杂琐碎事宜的完成。不过一个月的时间,不但所有的手续报批办完,而且还生产出了第一批脑黄金产品。有人赞扬说:"对于这种速度,我们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便是:传奇。"
确实够传奇的。馒头是中国最简单、再普通不过的食品,如果一个没有做过馒头的人学做馒头,恐怕也要学上十天半月,也不可能保证能够蒸出香香甜甜的馒头;如果做面条,特别是做拉面,没有几个月的学徒,也是做不出来的。在连生产工艺都不清楚的情况下,一个月就生产出"让一亿人先聪明起来"的保健品,确实是传奇。
1995年,巨人保健产品从脑黄金一下子扩充为12个。在巨人公司, 研制产品就像捏泥蛋蛋一样容易,反而给产品起一个名字是最难的。只要有一个好名字,产品就出来了。
1998年,史玉柱开始做脑白金,仍然沿袭脑黄金的套路。史玉柱介绍,从朋友处借来50万元,15万元补发欠的工资,15万元用来做广告,5万元做预备资金,15万元给无锡一家公司生产脑白金。被比作"生物原子弹" 的"脑白金"是怎么研发出来的,自始至终没有交待。
这些年来我们看到,国内一些企业家都过于聪明,聪明到在产品和制造上偷工减料,千方百计绕过最艰苦的和基本的环节,以最小的成本和代价获取最快和最大的利益。
聪明最终会被聪明误。因为泡沫总是会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