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讨中国制造五——泡沫型企业模式剖析(上)
中国企业不重视制造,从电脑企业就能说明这一点。还是从电脑产业说开去。如果说联想是一个失去制造根基的"浮萍式"企业,那么"四通"和"巨人"这两个曾经在IT业名噪一时的企业,就是"泡沫型"企业。他们从一开始就不做制造,让"巨人梦"成为一枕黄粱。
研究中国电脑产业的发展轨迹,联想之外,四通公司和巨人公司是两个无法回避的企业。
同在中关村的四通公司在1980 年代是中国最成功的IT企业,风头盖过联想。
在深圳创业,在珠海成名的巨人公司曾自称是1990年代初期继四通公司之后国内第二大民营高科技企业,并且立誓在1996年销售收入50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电脑企业。
殊途同归,后来四通和巨人都离开了电脑业,并且成为一对"黄金搭档"卖起保健品。
巨人和四通是最早喊出要做企业"巨人"的企业。
1991年,一个在深圳创业的年轻人想注册一家叫"巨人"的公司。因为深圳已经有公司注册了"巨人"这个名字,这个年轻人就把"巨人公司"注册到了与深圳毗邻的珠海。
这个年轻人之所以执著地将自己创办的公司注册成"巨人",是因为他读过一本名为《蓝色巨人》的写美国IBM公司的书,年轻人的公司也是从事软件及计算机业务,他立志要做中国的IBM。
这个年轻人就是很快扬名国内的史玉柱,当年的史玉柱想要做中国的盖茨。
有研究者比较巨人和微软的早期发展,认为两家企业都是民营或私营企业,都是靠电脑软件起家,创业时的经营条件十分相似。
1989年,史玉柱和3个伙伴以仅有的4000元人民币开始了巨人的创业,产品只有一种,即史玉柱自己开发出来的M-6401桌面文字处理系统,不到4个月,就实现利润近百万元。随后两年内,巨人集团以软件业为根本,相继开发出M-6402文字处理系列产品及M-6403汉卡: 到1992年底,销售收入近2 亿元,实现纯利3500万元,企业年发展速度500%。
再看微软公司,由比尔·盖茨创建于1975年,当时加上雇员也只有4人,启动资金是3000美元,产品也只有一种电脑软件。微软公司起初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到1977年底销售收人达到382万美元,年发展速度636%。
这样的比较,也许是在某种程度上受了史玉柱"中国的比尔·盖茨" 的称号的影响,潜意识里将史玉柱等同于比尔·盖茨,将M-6401及以后的系列产品等同于微软的Windows系统。
也是1991年,北京中关村的四通公司喊出"二次创业"的口号。当时的中国民营企业大多才开始第一次创业,作为中关村旗帜之一的四通公司巳经创业7年,新领军人物段永基在四通如日中天的时候在国内第一次提出"二次创业",震撼了一代企业家。段永基称"二次创业"为"巨人战略", 他说,四通要"站在巨人肩膀上"、"与巨人同行",实现"四通的四化"——股份化、集团化、产业化、国际化。
段永基提出"巨人战略"时,旗下子公司有28家之多,而且手头还有自主创新的打字机,堪称中关村的科技老大。鼎盛时期的四通一家公司的纳税额就占到整个中关村所有公司纳税总和的60%以上。
200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30年,站在历史的高原上,回望30年的历程,我们倍感骄傲,一大批企业成长起来,带动中国经济奋起腾飞。
当回望历史倍感骄傲之时,左顾右盼,让人又不免有些心悸:与世界大公司相比,我们的企业还是太小了。
比如,令国人扬眉吐气壮国威的联想集团在2004年底收购了IBM的全球PC业务。2007年,作为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首的联想集团营收总额达168亿美元,净利润4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峰。因此,联想被看作中国最成功的企业之一。
但是与美国IBM相比,联想的差距还是巨大的。2007年,IBM净利润104亿美元,每股收益7.18美元,营收988亿美元,相当于7000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IBM的净利润是中国联想的26倍,销售收人是联想的近6倍。
再看那个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2007财年的全年营收为511.2亿美元,仍然是全球软件业的霸主,无人能与之争锋。
如果再来看史玉柱的巨人公司,更是令人汗颜。
2008年,在南方都市报主办的"改革开放30周年风云人物评选"活动公布的100名候选人名单中,史玉柱以其跌宕起伏的创业和人生经历跻身百人之列。史玉柱人选的理由是,和其他候选人相比,史玉柱不仅是最早一批大学生下海创业的典型代表,还经历了巨大成功后的彻底失败,同时, 史玉柱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经历三次创业的企业家,从以一己之力开发汉卡到保健品到回归IT产业,史玉柱每次创业都能迅速登顶行业颠峰。
但是,提到企业的规模和销售收人,史玉柱的巨人集团顶多只能算是一只"小白免",难以称得上"巨人"。2008年,史玉柱最成功的脑黄金已经销售10年,10年的总销售收人100亿元,每年平均销售收人10亿元,并且销售额处于逐年下降的趋势,2007年销售收人8亿元左右。近年来,史玉柱又开发了黄金搭档,但销售远不如脑白金。巨人网游《征途》2007财年收入为人民币15.275亿元,脑白金、黄金搭档、《征途》合计的年销售收入大概在30亿元人民币左右。
如此算来,史玉柱的巨人公司与IBM和微软相比,还有几百倍的差距。
再说四通。有人说,如果跟今天的中关村年轻人提起"四通",可能会认为是"四通搬家",没有多少人记起当年叱咤风云的"四通公司"。多年来,以10亿元规模设计1000亿元产业的四通公司不停地折腾,在产品、销售、渠道、网络、品牌、技术上均毫无建树,差不多是消声匿迹。
有人会说,中国企业刚刚走过30 年,我们不能和美国这些大公司相比。
事实上,中国企业和IBM、微软、苹果、戴尔、谷歌、雅虎这些企业距离曾经并不是像今天这样遥远。特别是在心理距离上,曾经很近。因为中国企业与这些公司的差距也就是10 年左右。在计算机技术几乎差不了几年的时间,互联网时代几乎同步。
当年,史玉柱说,我要做中国的IBM,要做中国的比尔·盖茨,段永基喊出"站在巨人肩膀上"、"与巨人同行"的时候,我们曾经多么激动和心灵震憾。今天,如果有一个人说,我要做中国的IBM,要做中国的比尔·盖茨,要做"世界巨人"企业,大家可能有些迟疑,不禁给他怀疑的目光,还可能嘲笑其头脑不正常。2009年7月,有媒体发表一篇《美国没有史玉柱,中国没有乔布斯》的文章,再把史玉柱比作美国苹果公司的乔布斯,大家就很难认可,已经感觉非常可笑。
最起码,在心理上,中国企业与世界大公司的距离是有些远了。
中国改革开放30年,还没有诞生世界性的制造业大企业,不能不是我们的一种遗憾。
为什么会是这样?
巨人公司和四通公司可以算是中国泡沫化企业、泡沫化巨人的典型代表。看看他们这些年来做了一些什么,从中分析企业的得与失,査找中国泡沬化企业的问题所在,从中可以认识中国企业的心理即行为上的一些症结。(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