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讨中国制造(三)——联想为什么不制造电脑?(下)
续上篇
为什么联想就应该坚持制造?制造在产业链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如果掌握了技术,让别人制造不是也可以吗?我们还是以联想为例来回答这些问题。
联想最成功的电脑零组件是汉卡。联想制造汉卡的过程,能够说明制造对科技的工程化和产业化的重要性。
1986年底,柳传志决定将汉卡作为联想的拳头产品。因为他认为汉卡能带动整个公司电脑的销售,还能将影响力扩大到全国。比如山东浪潮0520,上海东海0520,还有杭州西子0520,都向联想提出要求,希望将联想汉卡装在他们的机器里,正式成为他们机器的一部分。
《联想为什么》一书曾经说:"从联想汉卡开始,联想人才真正明白自己的优势所在。"那时的联想几乎倾全力在汉卡上。
汉卡要想成功,它就必须性能优越和稳定可靠,可是从一开始,汉卡的质量便出了问题。
当时的汉卡已经演化为一个外置设备,三块电路板被装在一个深灰色的金属盒子里,一尺长,半尺宽,依靠一条信号线与微机相连,由微机内置的电源来驱动,芯片集成的密度很低,电路的设计也有些乱。汉卡的发明与开发者倪光南显然对这样的东西不能满意,又天生具有那种"技术完美主义"的倾向,便千方百计改进汉卡。他的脑子快,手更快,汉卡日新月异:三块板合成了一块,又从"一型"到了"二型"、"三型"。用户不知道买什么,索性等着。即使卖出去的那些汉卡也都来不及检验,毛病百出。第一线的销售人员每天接到的投诉电话和订货电话几乎一样多——每卖出100块汉卡,就有30块出问题。维修人员全力以赴,可是旧的麻烦还没有解决,新型汉卡又出来了,带来一大堆新麻烦。
1987年,陈大有来到联想,汉卡的制造才得到解决。他1961年从浙江大学毕业之后来到计算所,处理过许多大型计算机的疑难问题,最重要的是,此人不仅了解科研的程序,熟悉技术,而且还具有工程化的眼光,所以立即发现汉卡"有点先天不足"。
汉卡问题关键并不在于设计方面,任何一项技术即使在设计方面完美无缺,也不能算是最后的成功。它还需要一个工程化的过程。工程化的本质是实现大规模的生产,仅仅一台产品,即使再好也不能算数,因为生产一台机器和生产100万台机器之间的区别,绝不仅仅在于数量,它将导致整个生产的组织流程发生根本变化。设计人员从原理上解决技术问题只是其中第一步,以后还有漫长的道路需要走完:怎么批量生产、使用什么材料、如何操作,釆用什么样的工艺……
把一项技术变成商品,其间需要完成一系列的环节。当时联想的员工全都出自研究室,完全不知大批量生产是怎么回事。陈大有看透了其中弊端,但是木已成舟,只好亡羊补牢,用专业一些的话来说,他的办法叫做"调试",也就是一块一块地检査汉卡,发现其中毛病。比如这块汉卡上有个组件造成了脉冲电流的时间误差,虽然只在毫微秒之间(1毫微秒等于十亿分之一秒),这就导致整个机器的故障。于是他在组件的输出端上加个电容,用来延迟电流的到来。到了下一块汉卡,也许又有别的毛病,要在这里搭上一条线,或者在那里把线路断开。还有焊锡短路和触点虚焊,这也要凭借手工一一改正。有时候一块汉卡本来好好的,一热一冷就不行了,于是陈又设法解决温度的问题。
就是靠陈大有的检测,联想度过汉卡早期质量危机的日子,最重要的是,陈大有让联想的科技人员确立了"工程化"的概念。
这就是制造对技术和产品开发的作用和价值。如果没有制造环节,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就难以实现,当然,技术和产品的开发也就无的放矢。
在我讲联想不做制造时,有很多人表示反对。他们认为,联想是一种模式,它放弃制造,专心做品牌做得很成功,没有什么不好。再就是,联想只是一个企业,不能把制造的责任一定要让联想来承担。还有,现在是专业化分工的年代,把制造外包出去,专做品牌是一种国际化的潮流,等等。
我认为,相比较中国本土企业,联想做得算不错,但关键的是,联想并不是制造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主动放弃制造和组装,而是没有做好制造,被迫放弃制造。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大陆也曾经出现过浪潮、巨人、四通等电脑企业,但现在就只剩下长城公司还在坚持做一些制造,不但能组装电脑,还做一些磁头、电源、机壳、硬盘之类的组件,神舟还在做主机板。再数得出来的就没有了。别的产品,中国本土企业还在做组装,而在电脑这个产业,几乎连组装能力都失去了。
从上世纪末到新的世纪,电脑是高科技的最典型代表,也是最基础的产品和产业,如果做不好电脑,就失去了信息产业的基础,这对整个民族产业的成长和提高都非常不利。
中国有句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联想长期以来就曾经是中国企业的"榜样",不过现在来看,联想是一个"坏榜样"。联想1995年的那场"技工贸"还是"贸工技"的争论,对中国企业起了一个非常不好的示范作用。联想放弃技术,又放弃制造,只剩下营销,当时看起来又是成功的,因此让很多企业效仿,对中国企业和产业影响很大,让很多企业失去了制造和技术上的根本竞争力。
中国市场巨大,中国企业本可以借此成长并打造国际竞争力。但庞大市场却让一些企业只看眼前利益,甚至放弃制造和技术,失去了长久的竞争力。日本、台湾地区的企业都因为地域狭小,本地市场无法满足企业的成长,逼使他们打造技术和制造的竞争力,到国际市场上去竞争,反而做大了。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袭来,联想遭遇挫折看起来有客观理由。但是, 同样遭遇经济危机,华为公司却逆势成长,海外销售额增长50%,从第五名一举登上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的榜首。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为什么成功的是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