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讨中国制造(三)——联想为什么不制造电脑?(上)
2009年初,联想集团发生重大人事变动,柳传志再次复出担任董事长, 因为联想正处于危机之中, 把联想看作自己的"命" 的柳传志不能无动于衷。这也说明了危机有多么重。有人说联想的危机来自全球金融风暴,我却认为联想的危机十年前就埋下了。因为十年前联想就不制造电脑了。
联想不制造电脑?谁也不会相信。联想可是中国最大的响当当的电脑品牌,还并购了美国IBM的PC业务,让中国人骄傲了一把。
2007年,联想控股达到历史最高纪录,营业收入总额达到1462亿元人民币。
作为制造企业,"联想信息"登上2006年深圳百亿企业排行榜,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这块业务是联想在并购IBM公司的PC之后承接下来的IBM在深圳的制造业务。
在并购IBM的PC业务之前,联想的基地有三个:
一个是北京上地北方厂。该基地1992年建成投产,1998年5月6日,联想第100万台电脑就是从上地生产基地走下生产线。2002年4月当地媒体报道说,联想"其北方厂年产电脑达到了200万台以上,产值高达100多亿元",这是该基地最大的年产值记录。
第二个是联想惠州基地。这是联想高调宣传的制造基地。但是,据凌志军的《联想风云》记述,联想惠州基地本来是一个房地产项目,1992年立项建设,1993年,惠阳和广西北海、海南洋浦成为国内房地产和开发区调控中涉及最重的地区,热火朝天的开发浪潮骤然冷却,房地产项目做不下去了,柳传志派得力手下郭为去救火主持这个项目,房地产项目就贴上了"亚洲最大的电脑生产基地"的标签。实际上,联想在这里基本没有进行大规模制造业务,从各个方面了解,惠州人都知道联想在惠阳有一个大的基地,但人气一直不旺,做什么说不上来。查阅联想制造基地在惠州的产值规模,没有什么记录。惠州市《2007年开发区科技工作情况》介绍:“2007年,联想科技园的联想电子工业有限公司总人数990 人,其中技术人员200人"。
三是联想上海生产基地。联想集团上海生产基地2003年7月31日正式投入运营。当时的报道称,这是继北京基地和广东惠阳基地之后,联想在国内建立的第三大生产基地。不过,联想上海公司的产值记录也査不到。
也就是说,深圳"联想信息"之外,联想超过1000多亿的销售收入找不到制造出货地点。如果哪一个地方有家年产值超100亿元的企业,都是相当可观的,不会秘而不宣。
找不到联想电脑的生产制造地,那么联想电脑到底是在哪里生产制造呢?
联想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语:“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对于普通的人来说,不论你怎么发挥联想,也不可能想到联想电脑是由台湾企业制造生产的。
联想电脑外包从2001年就开始了。2001年12月14日晚上,联想在香港国际会展中心举行600人的盛大圣诞party。就是在这次圣诞晚会上媒体捕捉到了联想把电脑外包的信息。柳传志在晚会致词中用他一贯坚定的语气表示:"联想曾经历过六次转型,这是第七次,也是唯一我们主动应变的一次。我相信从产品到服务的这次转型也一定会成功。"媒体解读柳传志的"第七次转型"报道称: “OEM战略就是联想此次转型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掌握核心技术后,联想有可能将部分产品外包”。当时就有人猜测,联想电脑外包很有可能选在全球最大的电脑OEM基地台湾。
2001年以前,与联想有供应链关系为台湾OEM厂家有二十余家。联想电脑的大部分零配件,均来自于台湾。台湾是全球最大的OEM基地, 从配件到整机,从芯片到主板,从鼠标到键盘,通吃一切。2001年以前的统计数字表明,全球21.5%的台式电脑,52.5%的笔记本电脑,70,2%的主板,92.5%的显示器,62%的芯片组,都出自台湾。
到2007年,台湾全球电脑制造基地的地位更加强大,全球96%的电脑由台湾企业代工生产。
联想副总裁刘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更透露,现在联想面临的最大竞争其实是国外巨头的二次进攻。竞争对手们的杀手锏之一就是OEM,把持高端利润。目前,国外品牌的产品一般倾向于OEM,康柏、IBM、戴尔、惠普等PC品牌,在中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都设有OEM工厂。有着进入世界500强抱负的联想,最终也必将走到主要以技术来挣钱而非生产,实现赚取更高端利润的目的。
代工企业有一个严密的规定:为顾客保密。即绝不会透露顾客名单。因此,人们就无法知道联想电脑的生产制造基地在哪里了。据了解,联想电脑其实也不是在台湾生产制造,大部分在东莞和深圳的台资企业生产。
据业内人士介绍,2000年,柳传志曾到台湾访问,看了台湾强大的电脑制造业,回来后调整战略,由台湾企业代工制造。
联想把电脑制造外包给台湾企业代工,列举了很多理由,但实际的原因是联想制造不成功,不得不外包给别人。
电脑制造可分三个层级:
一是从零组件开始做,也有一些企业专门做零组件,有的就专业做一个零组件,比如光驱、硬盘、声卡、显卡、鼠标等外置设备。
二是做主机板,有的企业是从零组件做到主机板,有的是专门做主机板,这是电脑制造的核心。这块主机板做好了,装在机壳里,与外置设备连接,就组成了一台电脑。
三是组装电脑,就是把主机板和机壳、键盘、显示器、鼠标等外置设备买来,把它们组装在一起。这是非常简单的制造。
联想除了汉卡以外,没有做过零组件,联想是国内最早做主机板的,但做不好,后来放弃了。有一段时间, 联想的制造基地是组装电脑,后来组装电脑成本也高了。而台湾企业多是从零组件开始做,更能有效地控制和降低成本,形成规模效应。联想的简单组装自然无法与台湾企业在成本上竞争,索性全都交给台湾人做好了。
联想是一个不重视制造的企业,制造在联想一直排不上重要位置。联想内部有一个"技工贸"还是"贸工技" 的路线争论,也就是销售、制造和技术位置排列的争议,看起来,不论"技工贸"还是"贸工技",制造都排在中间位置,而实际的情况是,制造在联想一直排在最末位,甚至是没有位置。
凌志军的《联想风云》写了联想20年,洋洋洒洒厚厚的400多页,写到制造的可能就是二、三页的文字, 从中可以看出制造环节在联想的位置。
联想1988年就进军海外,在香港成立了科迪亚公司,利用当时香港先进的电子制造技术组装主机板。香港公司当年的利润就达到500万元。到1990年,联想主机板月出货量达到了8000片,1991年达到月出货量10万片,卖到北美和欧洲。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联想推出了286电脑。
1990年5月,200台“联想286”送到全国展览会上,一炮打响。然而,大规模的生产展开带来的质量问题却让他们有点焦头烂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司兑现订单。
这时联想微机的尴尬处境并非源自技术问题,主要来自生产的组织方式。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国产微机, 几乎所有配件都是从境外进口,浪潮、长城和联想等国产品牌,不过是以一种最优的方式把进口配件组装起来,然后挂上自己的商标。当时就有了OEM这个词,意思是"原始设备制造商",另一个说法叫做"螺丝刀式工厂".他们分别从不同的供应商那里买来零配件,组装成可以工作的个人计算机.再卖给自己的用户。
这种现状带来的问题是制造组件的配套不及时,各种配件之间经常出现不协调,所幸当时是手工组装,配件之间的联结是用电线和手工焊接等完成,但这样质量故障在所难免。
顾客投诉不断,质量问题成了联想的头等大计,柳传志不得不亲自召开会议,研究生产质量问题。从发现的质量问题来看,都是涉及的最基本的制造问题,说明联想的制造基础很差。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制造,必须下一番苦功夫,而柳传志的关注点并不在制造上,几乎全部放在市场销售上。这时候联想已经建立起北京、香港和八卦岭的制造基地,随后在香港的主板制造基地也迁到深圳赛格工业园,1995年又迁到惠州联想基地。但这时,电脑已经从286迅速向386、486、586跃进,价格也在大幅度下降,在技术的快速变化中,主板制造的精密化要求更高了,联想难以适应,跟进不上,但市场也不能等待,只能从台湾厂商直接拿来主板,这样的事情多了,联想主板的制造越来越跟不上,最后索性全部放弃。联想的电脑制造基地就成了组装基地,这时候零组件的配套也越来越完备。再后来,电脑价格跌落更多,必须从各个环节节约成本,发现自己组装还不如代工贴牌成本低,这就导致联想最终放弃制造,找台湾企业代工。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