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讨中国制造(二)——为什么家电企业集体撞上“天花板”?(上)

成长的瓶颈

所谓“成长瓶径”,也叫增长的“天花板”,是企业发展停滞状态的一种现象。经济学家认为,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进入一种难以突破提升的难题。很多中国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00亿以后,就会进入这个瓶颈期。如果一个企业出现这种状态可以理解,但是整个中国家电企业全部集体进入瓶颈期,就应该探讨一下根源在哪里了。

中国家电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曾有一段高速增长期,一年增长30%是慢的,增长50%也不是最快的,增长100%也不稀奇。但是进入20世纪, 增长逐步放缓,有一些企业10年没有增长。比如,康佳1997年就成为深圳第一家百亿元级工业企业,10年后还在百亿上打转转。创维2002年达到100亿后,每年的增长也不大。海尔是中国家电企业中的巨头,达到1000亿的销售额之后,近几年也停止不前了。长虹、TCL则是另外一种状态,有两年增长幅度很大,但又迅速退缩回来了。

我们以彩电企业为例,探讨行业集体瓶颈的原因。

左冲右突的中国彩电军团

可以说,彩电是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也是做得最出色的一个产品,产品消费的广泛性,也使彩电企业树立起巨大品牌影响力。

彩电企业现在的格局是通过价格大战来实现的。通过频繁而惨烈的价格大战,中国彩电产业从曾经有60 多个品牌,几乎每个省都有一两个厂家的格局,形成了2000年后长虹、TCL、康佳、创维四强称雄的格局, 第二团队中,也只有海信、厦华和海尔三家。国外品牌也在中国市场失去强势地位。

格局形成之后,市场蛋糕就这么大,大家谁也难再多吃一口,企业的成长就平静下来。但大家还想扩张壮大,就只能另想出路。

首先是从国内市场向国外市场扩张。2001年起,长虹大举进军美国巿场,2002年出口美国彩电400多万台, 大有盖过全球最大彩电品牌日本索尼的势头,中国的彩电大王长虹宣誓要当世界彩电大王了。但是,到2004年,长虹正式公告美国代理商APEX 公司的40多亿货款不能收回。原来, 长虹出口美国的彩电是由APEX公司代理,彩电出去了,但货款却收不回来。APEX公司将从中国进口的彩电在美国市场大规模低价销售套现,最终还引来了美国商务部对中国彩电征收高额反倾销税。不但长虹在美国惨败,中国彩电也被挡在了巿场门外。

突击到国际市场的另一个企业是TCL。2004年,TCLA股成功上市, 融资27亿多元,手机业务又获得高达10亿多元的利润,手里有了巨额资金,先后收购了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成为以并购国外品牌进入国际市场的典型案例,借此进入美国和欧洲核心市场。但后来的情况显示遇到了巨大困难,公司也出现两年亏损,高速成长受挫折。

其次是在多元化上突破。先是一批企业进军电脑,海信、康佳、创维、TCL全都进入电脑行业,有的没多久就退出来了,有的坚持了几年最终退出,没有成功者。接着是进军白色家电,做冰箱、空调,但发现这块领地已经有人占据,想抢别人地盘也不容易,做大的也不多。至于DVD,一阵风就过去了。彩电品牌还一窝风地做过手机,也难说成功。

从产品开发的节奏上来说,家电产品可分几种,产品开发节奏最慢的是冰箱、空调等白色家电,产品技术变化不大。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是彩电、音响等黑色家电,差不多是几年一变。电脑产品就更快了,可以说是一年一变。手机变化就让人难以捉摸了,一年几变,一年十几变,企业一年内不能推出十几种、几十种新产品, 就难以跟上市场和技术的变化。

作为产品变化相对较慢的冰箱、空调、彩电企业去做电脑和手机,难以适应这种技术产品变化的快节奏。

(未完待续

上一条检讨中国制造(一)——中国企业为什么做不了传真机?(下)
下一条检讨中国制造(二)——为什么家电企业集体撞上“天花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