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亟待转型升级信息化成就未来
近日在IBM2010中型企业高峰论坛上,发布了“智慧时代,点“十”成金—黄金十年制造企业转型大调查”报告。该调查样本对象为中国制造企业CEO、CFO、CIO以及企业管理人员,其行业分类集中在机械、电子、流程型制造企业、汽车、航空五大行业。调查历时一个月,回收有效问卷468份,同时还结合网上互动讨论以及电话访谈进行了分析总结。调查报告深刻揭示了中国制造业转型的紧迫性,深入分析了中国制造业转型的六大动因、转型升级的三大模式以及应具备的基础,同时指出信息化是制造企业进行转型有的力支撑。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30年在历程成绩斐然,2008年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已经与日本并列第二,中国似乎已经成为制造大国。然而当今的国际竞争进入了全新的产业链竞争市场,任何行业的产业链都有产品设计、加工制造、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经营批发、零售终端等七大环节,而中国制造业大都只是处于附加值最低的制造环节,这造成了中国制造业与全球顶尖制造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之间的巨大差距,具体表现为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中小型企业发展形势严峻等诸多问题,因而在全球市场的竞争能力有限。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在如今的全球化竞争格局下,面对更加变化莫测的市场态势,中国制造业企业希望赢得竞争优势,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六大动因三大模式成就智慧转型。
调查发现,影响中国制造业转弄升级主要的六大动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金融危机影响,接下来依次是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创新不足、订单压力凸显、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力资源成本上涨等。2007年底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制造业的海外市场急剧萎缩,出口增速下降同时导致了产能过剩的问题。金融危机成为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最重要的推动力。
制造企业可以分为三大模式时行转型升级
企业盈利模式的转型:即通过改变产品价值和定价策略而创造收益。在几种典型的企业盈利模式的转型方式中,受到广大企业认可的是从卖产品到卖服务,以及从提供单一产品到提供成套解决方案的转型(见图1)。
企业产业的转型,即转变企业定位,进入一个全新行业,或者从OEM升级为ODM甚至自主品牌。在几种典型的企业定位的转型方式中,受到广大企业认可的是从OEM、ODM转为自主品牌,以及向供应链上、下游拓展(见图2)。
企业运营模式的转型:即改变企业的运作模式。在几种典型的企业运营模式的转型方式中,受到广大企业认可的是单工厂变为多地点/工厂运作,纵向一体化转向横向一体化以及制造外包(见图3)。
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大多数企业44%实际上倾向于进行产业的转型。选择在盈利模式上转型的企业大约为27%,而有约为29%的企业选择在运营模式上做新的探索。
信息化促进制造企业转型升级
国家一直在大力倡导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是落实“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举措。此次调查发现,63%的调查对象认为,信息化技术能够促进制造企业转型升级,32%的调查对象认为信息化是实现转型的必要条件。制造业转型的过程中,重点应用的信息化技术排在前五位的是ERP、HRM、PLM、SCM、电子商务(见图4)。
信息化帮助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途径包括:通过信息资源的融合,实现企业业务的拓展,从区域化的企业变成全国运营的个赤豆,乃至实现全球性运作;通过强化企业间的供应链协作,使以往大而全的企业实现归核化,专业化;通过信息化的应用,创新企业发展模式,形成新的业态,向高利润区转移,应用新兴信息技术,变革企业的运营模式。
该报告还强调,制造企业转型升级不能盲目进行,应当具备相应的基础:具有稳定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拥有生存之本;对客户的需求和行业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建立支撑企业转型升级的资源;拥有足够支撑企业快速转型的信息化平台。同时还建议制造企业如何转型,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企业应当明确自身的SWOT,充分结合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分析转型的风险与机遇,并且在转型过程中合理控制风险,来确定符合自身特点煌转型策略,确保在转型过程中企业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