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讨中国制造(四)——为什么是华为?(下)
摈弃杂念,执着本业,超越与国际巨头的巨大的技术差距,华为始终站在行业潮头,一洗中国企业普遍的短视与安居下游形象。每时每刻夜以继日地追赶奔跑,是华为成功的原因。华为加班也因此出了名。
夜幕下华为的办公室经常是灯火辉煌,华为给外界"魔鬼"般的印象就是来自于华为研发人员的工作方式。华为鼓励员工加班,为员工加班创造条件,在长期绩效考核中会以加班时间作为部门考核的指标。员工在公司加班到晚上八点半之后可以领到免费夜宵,加班到夜里十点半之后可以报销打车回家,任正非早年经常亲自与大师傅一起为加班员工送夜宵。
很多华为人在办公室里放有睡觉的床垫,被来此参观的外人当成华为人拼命加班工作的证据,也即华为的"床垫文化"。其实床垫的确是早期加班的必备用品,新员工报到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去公司的小卖部买张床垫,这一行为在华为十分盛行。据说华为的研发人员接受了研发任务后,就会把自己封闭起来,吃住都在办公室里, 需要讨论时,大家就聚在一起,讨论过后又回到各自的电脑前作功课,没有黑夜白天的概念。来灵感了就爬起来坐到电脑前面,累了就躺到床垫上睡一会,饿了,公司食堂随时恭候。直到研发成功,课题组的人才会走出办公室。接下来就是下一个研发课题。
2006年5月,年仅25岁的华为员工胡新宇因连续加班一个月,天天熬夜做研发,患病毒性脑炎而死亡。此事立即引起了外界和华为员工的广泛关注。有人提出,如果华为什么时候不靠加班来赢得技术、市场,就是一家值得尊重的企业了。
事后华为制定了限制加班的规定,员工需要加班必须得到批准,晚上进入公司加班必须登记。在哀悼之余,任正非写下一篇题为《天道酬勤》的文章,阐述了"床垫文化"对公司成长的意义,强调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做强做大华为。他一直反复强调:华为所处的行业方向选择太多而且还处在巨大变化之中,华为一直存在生存危机也一直生存在危机中。除了艰苦奋斗还是艰苦奋斗。
近年来,随着华为的管理日益规范和严格,除了突发事件外员工已经越来越可以不加班了。生产和办公已经完全流程化和自动化,大多日常工作已经例行化,按理说已经不需要像从前那样忙了,可仍有很多人习惯性地加班。
艰苦奋斗,永远是企业文化的内涵。特别是在IT行业,当时间与效率成为行业生存铁律,企业生死攸关之际,那些担负重大科研课题的研发人员就不得不要豁出命来拼死一搏。但是对一家企业而言,更重要的是它在文化上能否以勇气与智慧的统一来发动员工将艰苦奋斗进行到底。
高科技是怎么来的?高科技不是在华丽的殿堂里开出的鲜花,尽管华为的研发中心就像宫殿一样富丽堂皇,高科技不是在电脑的键盘上敲出来的,当然那是离不开的高科技工具;华为的高科技是穿着皮鞋走出来的。
这个真实的故事说明华为高科技研发的行动路线——1996年底,任正非在听取生产计划、销售计划工作汇报后,认为华为的知识分子有闭门造车之嫌,鼓励员工们继续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路线,并当即表示,要送给主管生产计划的葛才丰和主管销售计划的王智滨每人一双新皮鞋,希望他们以及公司所有的干部职工继续深入实际,仔细调查研究。
有一段时间,由于设计人员的疏忽,或片面追求技术进步,变技术开发为玩技术,导致技术研发严重脱离市场,按照这种设计生产出来的板件有的需要花大力气维修,但维修成本远高于重新生产,已经没有了维修的价值。有的因一些元器件买不到,无法制成成品,导致很多板材变成了一文不值的废品。针对这种情况,华为公司召开了一场全体员工参加的声势浩大的"反幼稚" 运动大会。任正非将所有坏的板材都堆放在主席台上,在讲了很多关于设计人员的幼稚病导致的危险后,将这些板材作为奖金全部发放给了那些失误的设计人员, 要求他们摆在家里的客厅里,不时看看,提醒自己。以此让员工们记住:因为研发、设计的幼稚,导致公司遭受了大笔损失。
华为有一条不成文的惯例:大建议只鼓励,小建议大奖励。注重技术创新的背后,华为却并不特别鼓励创新思想。华为的员工总结说,最好不要随便有创新的念头。在华为,你可以提建议和意见,但要遵循上述原则,否则肯定碰一鼻子灰。任正非在一篇文章《小改进,大奖励》中说,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过程。核心竞争力也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发错货少一点, 公司的竞争力不就提升一点了吗?订单处理速度提高30%,我们的整个业务运行速度不就提高30%了吗?
立足现实,浸淫制造,一点点积累,华为高科技之路是这样走出来的。
在不少企业看来,技术和市场是一对矛盾。联想的"柳倪之争"就是这种冲突的突出表现。据说,一心想做"高科技联想"的杨元庆向任正非请教,任正非直言相告:联想要发展成技术型企业,难。华为一年投入几十亿元的研发经费,才赚几十亿元,这种高投入高产出的业务模式,联想做不到。联想的另一员大将郭为,也曾经到华为向任正非"取经"。任正非则劝他根本不要做研发:"你不要做研发,研发没有什么用,你的长项不是做市场吗?你把销售做好了,我的产品研发出来都交给你来卖。"郭为问任正非为什么不让他做研发,任回答说:"研发,你要做就得大做,你要是小打小闹还不如不做, 因为这个东西是很费钱的一件事。"
技术和市场是什么关系?1997 年圣诞节前,任正非访问了美国休斯公司、IBM公司、贝尔实验室和惠普公司。访问结束后,他写了一篇《我们向美国人民学习什么》的文章,对比了中美两国高科技公司在技术开发上的本质区别:每年约投入60 亿美元的研发经费。各大公司的研发经费都在销售额的10%左右,以此创造机会。我国在这方面比较落后,对机会的认识往往在机会已经出现以后,作出了正确的判断,抓住机会, 形成了成功,华为就是这样。"
任正非曾经到北京的中关村高科技企业考察了一圈,有人请他谈谈感想。他说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方正有技术没管理,联想有管理没技术,而华为,是既没管理也没技术。
靠技术研发创造市场机会,这是华为对技术和市场的理解。华为的技术和市场与别人理解都不一样,因此,任正非才说"华为既没管理也没技术"。而有目共睹的是,华为将技术和市场统一了起来,形成了企业成长的两股推动力量。
2000年,任正非写过一篇文章《华为的冬天》,8年后,整个世界经济的冬天真的来到了。与众多企业不同,华为在冬天里却忙着收获。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08年全球专利申请公司(人)排名榜上,深圳华为公司全年共递交申请1737件,首次跃居榜首,荷兰飞利浦连续十年的"霸主"地位就此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