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家”中体现群体意识
演讲语录
●在中国的实际社会生活当中,父亲更像一个名义上的“元首”,真正核心是母亲。
●退休老人打打麻将有好处,那叫平面太极拳。但是你一天二十四小时打得眼睛发绿就不可以,所以凡事要有度。
昨日(28日)下午,第5届晶报名人演讲周开幕,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领衔第一场演讲。他就为什么要谈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什么是文化,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什么做了鲜活的解释,赢得观众阵阵掌声。之后,他还回答了听众的诸多问题。
文化和发展是有关系的
为什么要讨论文化与发展的关系?如果把这个问题提前二十年,我的回答可能是“没关系”。1978年我读研究生时,正开始流行喇叭裤。当时穿喇叭裤的人在社会上被认为是不太正经的人,很快大学生也开始穿喇叭裤,校方很人性化地在学校路口贴出一个标语:“喇叭裤能吹响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号角吗?”学生就在下面加了一条小标语:请问什么裤吹得响?得出的结论就是文化与发展没关系。
但是,十年以后我的观念变了。因为事实教育了我,你说哪个地方最先富起来?广东!这就是中国最先穿喇叭裤的地方,于是我就明白了,穿什么衣服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还真是有关系,也就是说文化和发展是有关系的。
回过头来再看看,为什么改革开放头十年最先发展起来的是广东?建设速度最快的城市是深圳?
广东能把政策用好、用活、用够、用足。所以文化与发展是有关系的,我们要琢磨文化问题。
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
什么是文化?世界上关于文化的定义,大概有200多种。我们讲个故事来说明吧。有人到咖啡厅去喝咖啡,端起杯子一看,里面有只苍蝇,第一个发现的是英国人,一声不响掏出一张钞票放在碟子下面走了,英国人有绅士风度,他要抗议但他不会吵架。第二个发现的日本人,勃然大怒,要把总经理叫来。日本人做事是非常精细的,他怎么能容忍咖啡杯里有苍蝇呢。第三个发现的是美国人,把服务生叫来说“咖啡里有苍蝇,挺好,不过在我们美国是这样喝咖啡的:上一杯咖啡,上一罐牛奶,上一碟方糖,再上一碟苍蝇,牛奶、糖、苍蝇我们自己放。”美国人的幽默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个故事被文化学者庞朴先生多次引述过,讲完问了一个问题:中国人呢?中国人肯定是找领导。各国人的反应都不一样,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一个结论:文化就是方式。展开来说,文化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在众多的方式之上、之后有一个更高的方式,一个超越一切又涵泳一切文化方式的总方式。这个方式我就称之为“文化的思想内核”。
中国人很重视家的概念
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也就是我们中国文化种种具体方式之上、之后的总方式。传统的中国人是不分彼此的,每个人都属于群体。在中国,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位。中西社会的区别在于西方是个人本位主义,而中国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很重视家的概念,国是“国家”,公是“公家”,别人是“人家”,自己是“自家”,都有一个“家”字。
虽然父亲是家长,直到现在大多数人也是跟着父姓。但是在中国的实际社会生活当中,父亲更像一个名义上的“元首”,真正核心是母亲。因为家庭是以母亲为标志的,在中国人的社会关系当中最亲的人是母亲。从中国文学作品看,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到现在的《世上只有妈妈好》,一路歌颂的是母亲。为什么呢?因为母亲是生命的赋予者。
母子关系后是兄弟关系。兄弟关系是中国人把非血缘关系转换为血缘关系的常规方式,就是称兄道弟。尽管不同场合有很复杂的称呼,有一个头衔却是各界通行的,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其它领域都通行,那就是兄弟。只要是关系好,任何地方、场合都可以称兄道弟。
再次于兄弟而亲切的关系是什么?是老乡,也是一起吃的关系。吃同一口井水,同喝一条江河长大的人就叫做老乡,离开家乡叫做离乡背井,这个井就是生命之源。
群体意识是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
知道了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构成,就明白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依靠的手段是通过血缘关系。也因此,中国人在进行人际交往的时候,必须把非血缘关系转换为血缘关系。比方有人称地方官叫“父母官”。单位之间的关系称“兄弟单位”,省与省之间是“兄弟省份”,你必须把非血缘关系转化为血缘关系才能建立一种密切的关系。因此当我们要把非血缘关系转化为血缘关系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呢?请客吃饭。
直到现在,中国常规性的请客吃饭还是围着八人圆桌团团转,每个人都一起把筷子伸向某一个菜盘,因此我们有了同一个生命之源,因此我们是兄弟了。只要在一起吃过就是兄弟了,至少已经不是生人了。吃饭多了,就变成熟人了。
中国人不喜欢分彼此,有群体意识,正是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我今天只能开这么一个头,实际上你把握住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很多现象都可以解释了。